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重庆D.Y舞蹈团 > 公司动态 > 重庆DY舞蹈团:塔塔尔人 点燃知识明灯的民族

公司动态

重庆DY舞蹈团:塔塔尔人 点燃知识明灯的民族

关键词:

重庆庆典重庆演艺重庆舞蹈团

2014-02-21

塔塔尔族现有人口为4873人(1990年),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塔城、乌鲁木齐,另外一些人散居在新疆吾尔自治区的阿勒泰、奇台、吉木萨尔和南疆各主要城市。 

  塔塔尔族的先民来自中国北方突厥汗国的“鞑靼”部落。关于塔塔尔的记载最早见于唐代。“达旦”、“达达”、“鞑靼”、“达怛”等都是对塔塔尔的不同译音。十三世纪蒙古西征时,西方人把蒙古人称为塔塔尔。蒙古人建立的地跨欧亚两洲的金帐汗国衰亡后,十五世纪在伏尔加河一带建立了喀山汗国。

  十六世纪末,卫拉特蒙古逐渐崛起,他们游牧于天山以北的塔尔也哈台地区,伊犁河谷和额尔齐斯河两岸的广大草原,完全服属于清朝,向清朝纳贡。十七世纪初,它的势力已经越过伊犁河下游及以西地区广大哈萨克游牧草原,达到会中亚塔拉河流域,繁衍生息于这块土地上的塔塔尔人以游牧射猎为主,为卫拉特的属民。

  十六世纪末与十七世纪初,当卫拉特人遭到沙俄侵略时,塔塔尔人也遭到战争的灾难。1589沙俄侵占塔拉河流域,建立了侵略据点。此后,塔拉河地区的一些塔塔尔人就逃到准噶尔部的辖区-阿尔泰山以东的科布多南北和额尔齐斯河上游到准噶尔盆地一带。1775年2月,清朝平复了额尔齐斯河上游到准噶尔封建贵族的叛乱后,收复了阿尔泰山以东的地区,居住在这儿的塔塔尔牧民和哈萨克大玉兹、中玉兹部落仍是清朝臣民。

  十九世纪初,有不少塔塔尔族青年,不堪忍受沙俄的横征暴敛和为期25年的兵役制,从伏尔加河流域逃难投奔到阿尔泰北部求生计,十九世纪上期,沙俄军队越过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中国边界,侵占了大片草原,并建立了若干侵略据点,为再度摆脱沙俄的残酷统治,一些塔塔尔族牧民于1830年前后,翻越阿尔泰山来到新疆阿勒泰地区定后,1831年,沙俄侵占了我国阿亚古斯河流域,为了摆脱沙俄的统治,生活在这里的塔塔尔族宗族人士,知识分子,手工业者,牧民不顾当局阻拦。于1840年后,陆续向中国迁移,大部分来到塔城定居。

  十九世纪中叶,沙俄迫使清政府于1851年与其签定了《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在伊犁、塔城、乌鲁木齐设立了贸易区侨民区,并迁入大批俄罗斯商人和侨民。前来新疆的俄罗斯商人招幕了许多善于交际、通晓俄语、维语、哈语的塔塔尔人,为其在新疆的商业经营当翻译、保管员、推销员、会计和出纳。这样就有不少塔塔尔人跟随俄罗斯迁居伊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市的贸易圈和侨民区。这些塔塔尔人,后来成了俄罗斯商人的代理人,称为“阿克沙卡尔”、即“商总”。有些商总就地娶亲、置产立业,久而久之,由俄罗斯商人的代理人变成了巨商,在天山南北办洋行。

  1882年,《中俄伊犁条约》签订之后,我国收复伊犁,塔塔尔人便要求加入中国国籍,留居当地从事商业并兼营畜牧业。二十世纪初的1905年,俄国暴发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俄国境内的塔塔尔宗教人士、知识分子迁入新疆定居,成为我国塔塔尔族的一部分,1912年,新疆最大的码头--额尔齐斯河码头建成,吸引了大批塔塔尔小商贩和手工业者涌向新疆布尔津县,1892年,散居的阿尔泰山地区的一些塔塔尔牧民,陆续内迁,从阿尔泰山北麓牧区来到天山博格达高峰脚下,分别在奇台县白杨河山区和吉木萨尔县泉子街山区定居从事畜牧业生产,解放后,我国塔塔尔族一部分散居于牧区从事畜牧业与养蜂生产,一部分散居于城市,大多从事教育事业。

  二、塔塔尔族的语言文字

  塔塔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塔塔尔语没有方言差别,语音由10个元音单位、24个辅音音位组成。塔塔尔语的词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塔塔尔语词汇的多源性,除了本族固有语词或突厥语同源词之外,借词主要来自汉语,俄语,阿拉伯语和波斯语。

  现在,除一些老年人使用塔塔尔语外,其他人一般都使用当地的哈萨克语或维吾尔语。由于塔塔尔族长期与哈萨克族、维吾尔族人杂居在一起,关系密切,所以这两个民族的文字已成为塔塔尔族人的通用文字。

  三、塔塔尔族的生产技术

  塔塔尔、乌孜别克、维吾尔人手工业中的一项传统工艺。工匠用一整块铜料锻造出没有接缝的器皿,上面雕刻着各种花纹和图案,做工异常精致,光彩照人。铜壶、铜锅、铜炉等器皿在塔塔尔等少数民族的生产和生活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四、塔塔尔族的天文历法

  塔塔尔族先民在长期的狩猎、采集和农业生产中,逐渐掌握了大自然的变化规律,并制订出了行之有效的历法。如随着季节的变化,牲畜要转场,牧民要搬家,3月中旬到6月下旬进春牧场,接羔育幼。6月下旬到9月下旬,搬进夏牧场,抓膘、剪毛、加工奶制品。9月下旬到11月中旬,迁入秋牧场,保膘、配种、修帐篷。11月下旬到第二年3月则要搬入冬牧场,避风躲雪,抗灾保畜。 五、塔塔尔族的宗教信仰

  塔塔尔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据传说,塔塔尔族皈依伊斯兰教,始于889年前后。塔塔尔族自称是穆斯林,有六大信仰。

  1)信安拉,认为安拉是唯一的神。除安拉外再没有神。反对信仰多神和崇拜偶像。

  2)信使者。认为安拉在不同时期曾向不同民族派遣过许多使看。他们都是安拉特选的受到安拉的启示,负有传播宗教使命或告诫人们不要忘记宗教的人。

  3)信经典。认为安拉给每个使者“降示”过一部经典,其中《古兰经》是“降示”给穆罕默德的,另外还有《讨拉特》、《则甫尔》、《引支勒》,而《古兰经》是唯一神圣的、最完美无缺的经典、跟天上的原型完全一样、穆斯林应予确信和遵行。

  4)信天仙。即天使、认为天仙先于人类由安拉创造,是安拉的差役,天仙数目很多,执行各种不同任务。

  5)信死后复活。认为穆斯林有“两世吉庆”、即今世和后世是吉庆的,今世吉庆是安拉已将穆斯林引上了“正道”,成为“顺从安拉的人”,后世吉庆是穆斯林若行“善功”,在后世经过“审判”复活可进天堂。

  6)信前定。认为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皆由安拉预先安排(前定),穆斯林对此保信不疑。

  上述的六大基本信仰中,塔塔尔族男女穆斯林突出强调“安拉独一”和穆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这两项信条。

  六、塔塔尔族的文学

  塔塔尔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大量的神话传说、故事、谚语、歌谣、谜语等一代代流传下来,书面文学有叙事长诗、爱情诗、小说、话剧、歌剧等,更为重要的是,塔塔尔族还有许多历史,文学、医学、宗教等方面的典籍,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塔塔尔族的民间文学中,民歌数量最为可观,它能够表现劳动和生活的一切领域,分摇篮歌、情歌、婚礼歌、生活歌、颂歌等,其构思精巧、手法新颖、别具一格。在新疆各民族中,塔塔尔族的戏剧艺术发展比较早。三十年代初期,已经组织了塔塔尔剧团。在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地演出。剧本除了以男女受情为主题外,也有揭露社会黑暗面的,都深受各民族人民的欢迎。

  《东方全史》:塔塔尔族知识分子库尔班外力·哈力德先生,学识渊博,以其宏篇史学巨著--《东方全史》而闻名于世,深受各族人民的尊重和爱戴,《东方全史》一书较客观地评述了中世纪及近代中亚的各地社会历史的一系列问题;详细地阐述了哈萨克、乌孜别克、吉尔吉斯、蒙古等民族的起源和可汗世系,详细地记述了新疆、中亚地区山川地名的来历,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以及许多天文地理知识。

  七、塔塔尔族的音乐

  塔塔尔族民歌种类繁多,大多是抒发内心丰富感情的,不少是表达男女青年爱情的。其特点是抒情细腻形象,善于比喻,使人听后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有一种强烈的优美感。有些塔塔尔族民歌早已成了新疆地区的流行歌曲。

  民族乐器:塔塔尔族的音乐节奏鲜明,活泼动听,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亦颇有中亚细亚音乐的特点。他们的民族乐器比较多,象古老的二孔“库涅”(直吹的木箫),铜片制的“科比斯”(放在嘴唇之间吹的口琴),现在普遍使用的乐器有手风琴、曼陀林、七弦琴、小提琴等。

  孔涅:塔塔尔族民族民间吹奏乐器。木制,二孔,形似笛,人称“二孔笛”。 八、塔塔尔族的舞蹈

  塔塔尔族人民能歌善舞,在新疆,不管哪一个兄弟民族,只要举行庆典和婚礼,都少不了演奏塔塔尔族乐曲,唱塔塔尔族民歌,跳塔塔尔族舞蹈。塔塔尔族舞蹈活泼、开朗、男子多踢蹲、跳跃等腿部动作;女子则多为手和腰部动作,它兼收并蓄了维吾尔、俄罗斯、乌孜别克等族舞蹈的特点,又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塔塔尔族的舞蹈按照传统习惯,舞蹈中的男主角都由女子扮演。其舞蹈特点是:动作灵活,活泼多变。男子多腿部动作,女子多手部和腰部动作。舞曲一般都节奏鲜明,轻松愉快。音乐旋律和舞蹈形象都十分优美感人。塔塔尔族舞蹈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在节日喜庆时人 们还举行舞蹈比赛,特别是每年春天举行的盛会--“ 撒班节”,即犁头节,他们总要选择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尽情的欢歌起舞,如痴如醉。 

  踢踏舞:在新疆塔城、伊宁等地居住的塔塔尔族人喜欢跳的一种民间舞蹈。先由一人或几个人随音乐节拍领舞,随后互相邀请形成分组对舞。节奏感强,男子有时伴有拍手、拍胸、拍肩、拍腿 的动作或叉腰碎点步、大蹲,跳换伸腿等。女子边跳边晃头巾或手帕,围观的人也边拍手边吹口哨。常用手风琴、曼多林等伴奏。

  九、塔塔尔族的美术

  刺绣:塔塔尔族的民间刺绣工艺品,是独具民族风格的工艺美术品之一。塔塔尔族妇女是剌绣的能工巧匠。她们将丰富多彩的自然界花形,在写实的基础上,通过高度的艺术提练,概括、夸张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强烈民族情趣的图案。常见的图案多为各种花卉草木的造型,并大量运用几何图案,使图纹更富有变化。

  塔塔尔族民间剌绣的工艺方法可分为:丝线手绣、丝线结绣、“十”字花绣、“米”字花绣、钩花剌绣、挑花剌绣、串珠片绣等。一般在帽子、头巾、枕巾、手帕、床单、袖口、领口、衣襟上剌绣各种花卉草木,结构大方、色泽明快、形象逼真,给人清秀美丽之感。

  枕头:在塔塔尔民族的家庭中,枕头不仅仅是枕具,而且是被当作工艺品摆设的,大多放在客厅的床上或箱子上,罩上一层色泽鲜艳的方巾,隐隐透出枕头的图案,美观大方,令室内生辉。塔塔尔族的鸭绒枕头呈方形,其枕套用洁自的棉布或绸缎作面,枕套中央,绣有自由对称的花卉纹样。它们千姿百态,或含苞待放,或枝蔓交织,加上花蕾、花瓣、叶脉的线条不同,颜色的浓淡不同,针脚的疏密不同,布局的虚实不同,能变幻出各种各样的造型来。

  帽子:塔塔尔族的帽子是一种精湛的工艺品,它的做工精细,颜色鲜艳,光彩夺目。夏式的帽子,分男式和女式两种,男式帽子,大多用深黑、墨绿、淡绿色的绸缎或平绒作面,用淡黄色、金黄色金线绣花,也有不绣花的枣红面黑帽沿的单帽。女式帽子,大多用深红、淡红、紫红的金丝绒或平绒作面,用咖啡色或棕色平绒作帽沿,用白色或乳白色丝线绣花,其图案以一朵或二朵鲜花构成,富有诗情画意。也有用各色丝线串连闪闪发光的各色珠子绣成的小花帽,戴起来雄姿勃勃、精神抖擞。

  十、塔塔尔族的建筑

  塔塔尔族的建筑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它呈寺院和民间住宅两类风格。

  寺院的拱门、穹隆、塔楼和栅栏构成它外部轮廓的特点。清真寺内的神龛——“麦合拉甫”居拜殿西方,是掌教阿訇伊麻目的位置。另有木制楼梯形高座——“明拜尔”置于拜殿右角,信教群众进入清真寺大庭内举行礼拜仪式时,阿訇坐其上, 讲经、朗读圣训和教法教规等。“麦合拉甫”和“明拜尔”造型别致,颇具特色,彩绘艺术高超,极为繁复华丽,金碧辉煌。

  十一、塔塔尔族的娱乐

  塔塔尔族的民间体育活动多在传统民族节日的欢乐日子里举行,也有时在百花盛开、明媚晴朗的假日举行。

  赛跳跑:是塔塔尔族民间开展最为普遍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为了使此项目更富有情趣,他们别出心裁,想出许多新招式。每逢节假日,塔塔尔人在组织此项活动时,让参加比赛者在腿上绑着一个小沙袋,口中衔着一把小匙子,匙内放着一枚生鸡蛋,比赛开始前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待命出发,当裁制员一声哨响,口衔着放有鸡蛋的小匙把儿的运动员们,便凭借各自的咬合力和平衡能力开始了一定距离内限时赛跑,鸡蛋没有落地、最先跑到目的为优胜,并加以重奖。

  赛马:赛马是塔塔尔族人民喜爱的传统娱乐和体育活动。参加比赛的马匹,几个月前就要挑选和训练,赛马场、一般为平坦的大草场,赛程一般10—20公里,也有30公里的,终点设在指挥台前。赛马的骑手为少年男子,一般是10岁左右儿童,少则二三十人,多则40—60人。赛前,领队带领骑手绕场两周,同观众见面。小骑手头戴花帽,左手引缰,右手执鞭,精神抖擞。参赛马匹不备鞍具,经骑手经心打扮,额头翘起“朝天辨”,鬃毛编成辨子,扎上鲜艳的绸带,马尾打结卷起。绕场完毕,人马一字排列起跑线上。一声令下,如箭离弦,骑手纵马扬鞭,观众热烈喝彩,声震原野。当一匹匹骏马疾弛之时,一个个的小骑手低伏马背,如腾空驾风,一面扬鞭催马,一面纯熟地揩拭着马眼帘边的汗水,因为汗水流进马眼睛会影响速度。这种极为壮观的场面常使人山人海的观众欢呼跳跃,助威的呐喊如大海潮涌。比赛结束后,取得名次的骑手依次排列于指挥台前受奖。按塔塔尔人的习惯,获得第一名者,享有很高的荣誉。

  爬杆:爬杆比赛也是塔塔尔人喜闻乐见的体育游艺项目。在比赛场上,同时竖有好几根涂有肥皂的木竿,杆顶挂有鲜花或纸扎彩花。待裁判一声令下,参赛者争先恐后顺着光滑的木杆攀援而上。谁要是能以最快的速度爬到杆顶,并摘走鲜花,谁就会闻操胜券,并会获得彩花及塔塔尔姑娘的爱慕。

  碰蛋:塔塔尔、乌孜别克、维吾尔人少年在节日期间举行的一种民间游戏。游戏开始,两人各持一染为红色的熟鸡蛋,以蛋的小头相撞,破者为输。但在旧时,青壮年男子中也有以此游戏赌博的。赌者来至卖蛋的篮子旁,持蛋相撞,直至撞完整篮鸡蛋。破者为输,以蛋予赢者,并按输数,付清蛋钱。十二、塔塔尔族的服饰

  塔塔尔族的男子内穿绣花白衬衫,下着黑裤,外穿黑色平绒对襟长衫或齐腰的坎肩,多戴黑 白两色的绣花小帽,冬季戴黑色卷毛皮帽;女子穿红、白、黄、紫等颜色的皱边长连衣裙,戴镶有珍珠的小花帽,有的妇女还在帽外罩一块大头巾,喜欢戴手镯、戒指、耳环,尤其喜戴朱红色的项链,还常在胸前别一精致的别针。现在男子穿西服的逐渐多起来,城镇的塔塔 尔族只有在节日或一些集会、娱乐活动时,才穿上民族服装。

  短袖衬衣:塔塔尔族的男式衬衣,大多以洁白的绸缎为衣料,衣领开至胸。领子、袖口、衣襟边缘用蓝色、浅黄色、翠绿色丝绒,取“十”字形花纹构成花卉图案,色彩和谐美丽。

  背心和腰带:塔塔尔族男性不管是青年人还是中年人,大多穿背心系腰带,背心是以黑色和墨绿色平绒衣面,对襟沿边用深蓝色、桔黄色、棕色丝绒,取“十”字方纹,彩绘出各种花草。腰带,有以绸缎为面的深蓝色腰带,也有织绵腰带,多用咖啡色或深蓝色,其边缘有金黄色花卉。

  十三、塔塔尔族的饮食

  塔塔尔族习惯于日食三餐,中午为正餐,早晚为茶点,日常饮食离不开面、肉和奶,间或也食用一些大米,但均制做成特殊食品。塔塔尔族妇女素以烹调技艺高超著称,善于制作各种欧式糕点,品种繁多,既好看又好吃。如用面粉、大米加奶酪、鸡蛋、奶油、葡萄干、杏干烤制的“古拜底埃”,其外部酥脆,内层松软,风味驰名新疆;也有将肉和大米混合烤成名为“伊特白西”的点心,还擅长用鸡蛋、奶油、砂糖、鲜奶、可可粉、苏打和面粉制成精美可口的馕。日常主食除肉、卡特力特(用牛肉、土豆、大米、鸡蛋、盐、胡椒粉作原料制成,类似于抓饭)、馕和拌面之外,还有帕拉马西(馅饼)、饺子、油煎饼(带土豆)等。 塔塔尔族喜欢的风味饮料是用蜂蜜发酵制成的类似于啤酒的“克儿西麻”,还有用野葡萄、砂糖和淀粉制成的“克赛勒”等。

  抓饭:塔塔尔族称“颇劳”。食用时,净手后掇而食之。其原料主要是大米、胡萝卜、羊肉或牛肉、清油和羊油、佐料是盐、洋葱。制作方法是先用滚油将事先剁好的肉块炸成金黄色后,捞出待用,然后在油锅内放盐、洋葱和胡萝卜丝,待胡萝卜香软后添上适量的水和其他作料,水开后,将洗好的米一勺一勺地下锅、再把炸好的肉块放在米上,在米内插几个气眼,扣紧锅盖,大火焖煮十至十五分钟后,退去大火,用小火焖制,约半小时后食用。食用前,须把锅内焖熟的米饭和胡萝卜充分拌,盛入盘中放上焖烂的肉块,上席享用。抓饭油亮生辉,味香而不腻,营养丰富,具有十分的民族风味。

  薄皮包子:用死面做皮,用羊肉丁或牛肉丁拌少许洋葱做馅包成,呈圆锥形,蒸熟后撒胡椒粉,香气扑鼻,油多而不腻。

  克孜都日米拉:就是将熟肉快(牛、鸡、鸭、鹅肉块)和煮熟的土豆片放在平底锅中焙烤,然后将肉块和土豆片混合食用。

  菜汁面团:把醒好的面揉成长条,然后用手在面板上搓成小圆团、下锅煮熟,捞到碗中,拌菜汁即可食用。

  奶油酥鸡:把酥油、鸡蛋和牛奶灌入鸡膛内,把口缝紧,用慢火炖熟即可。

  巴哈力:塔塔尔族点心,就是将蜂蜜、鸡蛋、砂糖、清油、面粉和在一起,放在烤盘上摊开,上面点缀核桃仁、杏仁及葡萄干,经火烤而制作的,味道香甜酥松。

  奶茶:塔塔尔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烹制奶茶很有讲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烹制的原料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塔塔尔族,一般多用茯茶作原料烹制奶茶。

  古拜底埃:塔塔尔人富有本民族风味的食品。用大米洗净后晒干,上覆奶油、杏干、葡萄干放在火炉中烤制而成的一种饼子,其味香甜可口,精细美观,在新疆久负盛名。

  伊特白里西:塔塔尔人富有本民族风味的食品。做法与“古拜底埃”相同,材料以南瓜为主 ,再加上大米和肉,烤制成饼子,是塔塔尔族独有的美味食品。

  十四、塔塔尔族的居住

  居住在城市里的塔塔尔族,以户自成庭院。著名的最具代表性的民间住宅有伊宁市西侧的诺盖依库提城,城内塔塔尔族居民的庭院都是以砖木结构为主的长方形建筑。院内院外的墙壁粉刷得雪白,庭院轻巧的大门门楣镂刻着塔塔尔族传统图案,显示着塔塔尔族的建筑特点。

  在房舍布局和室内陈设方面,塔塔尔人一般住平顶房,独门独院。庭院内种植着各种果树和花草,环境清幽,象一座小花园。房子的墙都比较厚,以便安装火墙或铁皮壁炉,供冬季取暖之需。除住房之外,另有客房 、厨房和储藏室等。父母与子女另居。住房比较宽敞、明亮,并设有客厅。墙壁粉刷着素雅的颜色,挂有壁毯 ,地上亦铺地毯。室内摆设着各种欧式家具,显得古雅而豪华。 十五、塔塔尔族的婚恋

  按照传统习俗,通行以一夫一妻制为基础的小家庭制。婚后就同父母分居。塔塔尔族的婚俗别具一格,婚礼一般都在新娘家举行。即先把新郎“嫁”出去,然后再“娶”回来。固有先“嫁”后“娶”的婚俗。按塔塔尔人的传统习惯,婚礼在新娘家举行,即先把新郎“嫁”出去。结婚前几天,男方要把为新娘制作的全部服装、炊具、陈设和婚礼时食用的物品及自己的“嫁妆”送到女方,其中包括给新娘父母的礼物(称“克以特”)。等到新婚之夜,新郎就正式“嫁”过去了。结婚之夜,新郎和伴陪的青年们坐着马车,拉着手风琴,唱着歌儿到新娘家。婚礼开始,新婚夫妇共饮一杯糖水。象征甜甜蜜蜜,白头到老。婚后,新郎和新娘要在女家住上一个时期,有的甚至要等到生过一个孩子后才到男家。视离婚为最大耻辱,很少有离婚现象。无论男女,只要提出离婚,都会受到鄙视和责备。而且,谁也不愿再同他(她)结婚。

  十六、塔塔尔族的姓名

  塔塔尔人的姓名称呼别具一格。一个人的名字后面,要加上自己父亲的名字,然后再加上自己部落的名字,这样才构成一个完整的人名。如,某人叫革拉吉丁,父亲的名字叫哈不都拉,部落的名字叫欧斯满,那么,这个人的姓名全称是革拉吉丁·哈不都拉·欧斯满,简称可省略父名,即革拉吉丁·欧斯满。

  十七、塔塔尔族的丧葬

  塔塔尔族的丧葬习俗严格按伊斯兰教规进行,实行土葬和速葬。当人将死去时,即须请“伊玛目”诵经。遗体一般在当天或第二天、最多为第三天埋葬。坟地都是公用的。习惯用土葬,不用棺材。人死后的第三天、第七天要举行三天祭、七天祭。人死后,按教规进行净尸,并用白布包裹尸体。在尸体上放一把刀或一块石头,亲人默哀服丧,男子帽上覆黑纱,女子头戴白纱布。出殡时,灵架盖单上放白布或白头巾,以示死者的性别。男性,放白布,女性,放白头布。抬灵架出门时,先出脚后出头,然后改变方向至墓地。下葬时,送葬者每人抓一把土,信中到一起放在死者的胸前,以示与遗体告别,诵《古兰经》,然后埋葬。此后,还要举行40天祭和周年大祭,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塔塔尔族把这种活动称作“乃孜尔”(条礼)。服孝期间不做饭,由邻居送给他们吃。

  塔塔尔的周年祭活动比较隆重。除了修整死者的坟墓外,还要邀请亲朋好友来参加祭祀活动。按传统习惯,如果妻子死了丈夫,一年之内,妻子头包日巾,早晚对丈夫哭丧,以示悼念。

  十八、塔塔尔族的节日

  塔塔尔族在一年四季中,有许多岁时节日,它们大都与伊斯兰教有关系。节日庆典时间的确定要用伊斯兰教历法来规范。塔塔尔族所使用的伊斯兰教历法生动地记载了该族人民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历程。

  肉孜节:也称“开斋节”。阿拉伯语音译为“尔德·菲图尔”,新疆塔塔尔人则称之为“肉孜节”,其意为“斋戒”。按伊斯兰教规,每年九月是穆斯林斋戒的月份,即称为斋月,斋月的最后一天要寻看新月,次日即举行开斋仪式。

  关于开斋节的来源,传说在伊斯兰教初创之时,穆罕穆德在斋满时,进行沐浴,然后身着洁净华美的服装,率领穆斯林步行至郊外旷野进行会礼,并散发开斋捐钱,以表示赎罪,后来相沿成俗,逐渐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宗教节日。

  在节日到来的前几天,塔塔尔族人民每家都要粉刷房屋,把院落打扫得干净,还要制作出各种油炸食品和糕点、以便宴请宾客。在新疆,每逢开斋节日的清晨,塔塔尔族与其他民族穆斯林要沐浴净身,聚集在清真寺或荒野郊外,举行集体会礼,然后由阿訇率领人们游坟扫墓,并为逝世的人整坟培土,祭祀祈祷。随后则分头前往各个亲朋戚友家,互赠馓子炸果与节日食品。在欢庆节日期间,有些地方还同时举行丰富多样的民俗文体活动。

  古尔邦节:塔塔尔语叫“古尔邦艾提”,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借词,阿拉伯语“卡尔邦”,意为“献身”。古尔邦节,在伊斯兰教教历十二月十日,即“肉孜节”之后70天。古尔邦节又叫“宰牲节”。据伊斯兰教传说,先知易卜拉欣在睡梦中见到真主启示他,要他宰杀自己的儿子易司玛仪献祭,以考验他对真主的虔诚。当易卜拉欣遵命实现诺言,正举刀刺向儿子的时侯,真主派遗的使者牵着一只羊赶到现场,传达真主的旨意,以宰羊替宰儿子献身。从此之后,每年的这一天,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要杀羊宰牛,馈赠亲友,款待客人。

  节日的前几天,塔塔尔族的家家户户都要把房屋院落打扫得干干净净,并制作各种糕点和食品,为过节做准备。节日那天,当十八岁以上的男子到清真寺作完节日会礼之后,各家各户开始杀羊,举行宰牲仪式。大人小孩、男女老少身穿新衣,走亲串友。

  撒班节:“撒班”,是塔塔尔族犁地的工具。据塔塔尔族传说,由于撒班的产生,促进塔塔尔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撒班节通常是在冻雪消融,大地回春的某一晴朗的子,即在每年春播和夏收之间的某一天举行节日活动,祝丰收的好年景,祝福美满的新生活。撒班节这一天,乡亲们聚在野外,男女老少载歌载舞,开展各种体育活动。除最隆重的活动赛马外,还有摔跤、赛跑、跳跃比赛、跳水渠比赛等。

  登宵节:塔塔尔族传统宗教节日,每年伊斯兰教教历七月二十七日举行。塔塔尔人十分重视一年一度的“登宵节”。是日,通宵达旦地作礼拜、祈祷、说吉利话,严禁粗言秽语。

  努鲁斯节:塔塔尔族的传统岁时节日,每年伊斯兰教教历八月十四日举行。其具体法与新疆吾尔维族基本一致。

  油葫芦节:塔塔尔族的传统宗教节日,每年伊斯兰教教历八月十五日举行。其具体过法与新疆塔吉克族基本一致。

  十九、塔塔尔族的禁忌

  凡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不吃猪肉,不吃自然死亡的动物,不吃动物血液,不吃未念“奉安拉之名”宰杀的牛、马、鹅、鸡、鸭肉。这些禁忌最初来源于宗教的教规,经世代相传,实际上已成为塔塔尔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二十、塔塔尔族的风俗

  食俗:塔塔尔族进餐时,全家人围坐一圈,中间餐桌上放一块餐布,吃饭时习惯用勺子、刀子、叉子。每个人面前都放一块小手巾用以擦拭嘴、手,并防止食物溅在衣服上。长者居上座,幼者居下座,家庭人口众多的,还分席用餐,妇女和孩子另设一席。饭前、饭后都要洗手,可用手抓食,也用筷子、勺子,严禁脱帽,不能大声说话,否则会被认为没有礼貌。上茶、上饭,要先送给长者,然后再按年龄大小先后递送。饭毕要做“巴塔”(祈祷)才算就餐结束。

  割礼:来自伊斯兰教规。割礼就是割除男孩阴茎包皮所举行的一项仪式,通常5—7岁举行。凡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都十分注重割礼,将作为一件大事来办、要举行降重的仪式。塔塔尔族举行割礼之前、要把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做孩子爱吃的饭、请割礼的主刀手到家做客并做手术。

  塔塔尔族杰出人物

  阿布都拉·托哈依(1886—1913),新疆人。诗人,塔塔尔文学奠基人之一。作品主要有《山庄之歌》、《秋风》、《风暴》、《塔塔尔姑娘》、《如果是你的话》等多篇。他的诗翔实地表现了塔塔尔人民深受痛苦的情景,深刻地揭露和鞭挞了剥削阶级,热情歌颂了劳动人民,表达了诗人渴望国家解放、人民自由的强烈愿望。他的诗作对中亚各突厥民族的文学艺术都有重大影响。

  木哈买提·阿布都卡德尔(1928—),新疆阿勒泰人。二级作曲家。1955—1985年任伊犁自治州歌舞团演奏员、作曲、编导。1985年调入伊犁自治州文化艺术研究室,任二级作曲。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协新疆分会理事。已发表(包括被歌舞团演唱、演秦)歌曲和乐曲百余首。其中歌曲《故乡》获1990年全国“民族之声”歌曲征集活动二等奖;《草原花》1992年获伊犁文联一等奖。编辑出版了《哈萨克民歌集》(一、二两集)、《哈萨克儿童歌曲集》、《哈萨克族民间器乐斯布孜额简介及乐曲集》等。

  左哈拉·莎赫玛依娃(1934—),女,新疆伊犁人。舞蹈演员。1934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宁市。她自幼酷爱舞蹈,十多岁即能表演伊犁地区各民族的舞蹈,并在节日和群众集会中崭露头角。1951年,她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新疆军区文工团从事舞蹈工作,后调总政歌舞团为独舞演员。她历任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第三、四、五届理事,全国少数民族舞蹈协会理事,中国对外友协亚、非、拉分会会员等。因成绩突出,1979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左哈拉的表演热情奔放,动作细腻流畅,艺术上精巧严谨。曾自编自演新疆各民族舞蹈十余个,其中《纱巾舞》、《铃舞》、《手鼓舞》、《植棉姑娘》、《萨巴依舞》、《盘子舞》等曾分别获得第二、三、四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汇演优秀演出奖和优秀表演奖,第一届全国单、双人舞比赛优秀演员奖,第六届世界青年节银质奖。获罗马尼亚政府金质勋章、波兰政府金十字勋章、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伏契克奖章。独舞《牧鸭姑娘》获1967年全国单项舞蹈汇演优秀表演奖。曾先后到亚洲、非洲、欧洲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访问演出和考察。

我要评论(114生活网会员可直接登录,如果还不是114生活网会员,请点击注册新用户!
  • 评论内容: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x

填写举报信息

提示:请填写您的实名信息,中国114黄页承诺对您的信息进行保密